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2025-08-25 17:02
来源:本站
按:洛阳是一座拥有5000多年文明史、4000多年城市史、1500多年建都史的千年古都,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和核心载体。慈善自古传承至今已融入到了中国人的血脉里,中国人骨子里从不缺善意。近期,我们从古文典籍里挖掘整理了洛阳历史上的慈善名人的慈善故事,不定期在总会网站“洛阳历史上的慈善名人”栏目予以刊发。也请读者朋友给我们提供和撰写洛阳慈善名人故事在洛阳慈善网站刊用,共同为宣传慈善人物、讲好慈善故事、弘扬慈善文化奉献文字力量。
隋文帝杨坚,这个结束了南北朝三百年乱世的开国皇帝,有个特别的名声——他是历史上出了名的“抠门皇帝”。他自己穿粗布衣服,腰带只用铜铁装饰,皇宫里也少见金玉珍宝。但就是这个“抠门”皇帝,却把省下来的钱和一颗仁心,化作了温暖百姓的国家制度。
杨坚深知战乱后的人民负担沉重。他采纳大臣苏威的建议,大刀阔斧地减免赋税劳役。他说,过去加重的税赋就像“拉满的弓弦”,是打仗时的无奈之举,现在天下一统,该让百姓喘口气了。减税,成了国家给百姓最大的实惠。
更难得的是他对法律的仁慈改革。他下令废除了可怕的砍头示众(枭首)、五马分尸(车裂)和残酷的鞭刑。理由是:“鞭子抽在身上,皮开肉绽,深入骨髓,痛苦如同被割肉。这虽然是古老的做法,但实在违背仁道!” 新法律甚至还规定:拷打犯人不得超过200下,连刑具的尺寸都有严格限制。这些改变,让冰冷的法律有了人性的温度。
在地方治理上,杨坚也有妙招。他听从建议,合并了很多郡县。为什么?因为“十只羊有九个牧羊人”(十羊九牧)!衙门太多,官员就多,百姓供养的压力就大。裁撤多余的衙门,就是从根本上减轻老百姓的负担。他还特别表彰像房恭懿那样“爱护百姓如子女”的好官,让全国的官员都学着做。
杨坚的仁心不仅体现在治国大策上,更流露在日常细节里。有一年关中地区(陕西)闹饥荒,他派人去查看百姓吃什么。当手下带回百姓充饥的豆渣和糠皮时,杨坚当着满朝文武的面,捧着粗粝的食物痛哭流涕,深深自责。为此,他将近一年都不沾酒肉,以此警醒自己。
他去泰山封禅时,路上挤满了逃荒去洛阳找饭吃的关中灾民。杨坚下令:皇家卫队不得驱赶灾民!允许灾民队伍夹杂在皇帝的仪仗队中前行。看到扶老携幼的难民,他会主动让开道路,温言安慰;遇到挑担艰难行走的路人,他立刻让侍卫上前帮忙。
这位穿布衣的皇帝明白一个道理:真正的仁慈不是偶尔发发善心施点粥,而是建立一套公正、宽厚、体恤百姓的制度,让每个人在日常的生活里都能感受到国家的温度。他留下的开皇盛世,国库充盈,人口繁盛,正是源于他把“仁政”二字深深地刻进了帝国的基石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