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2025-08-22 17:14
来源:本站
按:洛阳是一座拥有5000多年文明史、4000多年城市史、1500多年建都史的千年古都,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和核心载体。慈善自古传承至今已融入到了中国人的血脉里,中国人骨子里从不缺善意。近期,我们从古文典籍里挖掘整理了洛阳历史上的慈善名人的慈善故事,不定期在总会网站“洛阳历史上的慈善名人”栏目予以刊发。也请读者朋友给我们提供和撰写洛阳慈善名人故事在洛阳慈善网站刊用,共同为宣传慈善人物、讲好慈善故事、弘扬慈善文化奉献文字力量。
在北魏的都城平城(今山西大同),年轻的皇帝拓跋宏(后改名元宏)有个特别的心愿:让历经战乱的北方大地休养生息,让胡人汉人都能亲如一家。他推行了一系列被称为“太和改制”的政策,核心就是“慈善治国”。
这位鲜卑族的皇帝深知严法重要,但更相信仁政的力量。他规定贪污一匹布就得处死,铁腕之下砍了四十多个贪官的头,连皇叔犯法也被削爵囚禁。可对待普通犯人,他却格外宽容,一年死刑不超过五人,大批犯人改判流放或劳役。他说:“牢房是让人思过向善的福地啊!”(囹圄为福堂,幽苦则思善)。
北魏百姓最感激的是他推行的“均田制”和“三长制”。他把荒地分给无田的农民,连孤儿、老人、残疾人都能分到田,或者由村里的“邻长、里长、党长”轮流照顾。这大概是中国最早的乡村互助养老体系。他还把皇宫里堆积如山的珠宝拿出十分之八,分赏给将士和救济京郊的鳏寡孤独。
孝文帝的仁慈甚至体现在行军路上。当他决定迁都洛阳时,严令只修简易桥梁避免劳民伤财。在肆州(今山西忻州)路上,他看到瘸腿瞎眼的老百姓,立刻停车慰问,下令官府:“供养他们一辈子衣食!”经过农田,如果军队踩坏了庄稼,他规定每亩赔偿足足五斛谷子(伤谷济民)。
还有一次,大司马拓跋休抓住三个偷东西的士兵要斩首示众。孝文帝碰巧遇见,当场赦免。大司马急了:“不严惩,军纪何在!”孝文帝却说:“你说得对,但君王有时需破例施恩。他们撞见我,就是天意。”事后他告诫百官:大司马执法如山,大家要更谨慎。柔性的赦免与刚性的纪律结合,反而让军纪肃然。
虽然大臣司马光后来批评他路上偶遇才施恩不够全面,但孝文帝用三十三年短暂生命,把慈善做成了国家制度。他废除了胡汉隔阂的旧规,带头改汉姓、穿汉服、通婚姻,让鲜卑贵族与汉人士族同朝为官,真正实现了“胡越之人皆可使如兄弟”的理想。临终前他还在批阅奏章,念念不忘“仰光七庙,俯济苍生”。
这位会说“对待百姓要像对待受伤的眼睛一样小心”的鲜卑皇帝,用超越民族的仁爱,不仅开创了北魏“太和盛世”,更为后世留下珍贵启示:真正的慈善,是建立让弱者有田种、让老人有所养、让犯错者有路走的公平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