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2025-06-25 12:13
来源:本站
【手记之一】
学思践悟 以宏慈善
——江苏南通无锡考察手记
市慈善联合总会副会长 陈智宇
江南六月,正是梅雨季节。不过,当我们考察组一行到达南通时,却是蓝天白云,清爽宜人。南通市慈善总会的同行开玩笑说,是你们给我们带来了好天气。我们也在心底暗暗期盼,但愿这次江南之行能有好的心情、好的旅程、好的收获。
接触慈善工作到现在,不知不觉已经两年多了。对慈善业务、慈善政策、慈善理论的学习,也在不断探索和深化。这次到南通和无锡考察,正是市总会学习借鉴外地先进经验,推动我市数字慈善、社区慈善、“消费捐”善商新模式实践创新的一次重要尝试。从6月16号到20号,短短五天时间,我们在南通市、如东县、无锡市、梁溪区、荡口镇以及灵山慈善基金会等地,一路参观访问,座谈交流,安排满满,马不停蹄,期间所见所闻,目不暇接,所思所悟,感慨颇多,遂将自己的点滴感悟连缀成篇,命之曰“学思践悟,以宏慈善”。
时六月夏至日。
张謇精神 通古惠今
南通是本次考察的的第一站。这次考察之所以选择南通,主要是被它厚重的慈善文化所感召。
在南通,当人们一谈到这座城市的规划建设,一谈到近代民族工业的孕育发展,一谈到近代慈善事业的发端,一谈到南通大学,一定绕不过一个人,这就是被誉为开启南通近代历史的第一人——张謇。
张謇,字季直、号啬庵,江苏南通人,光绪二十年(1894年)状元,中国近代著名实业家、政治家、教育家、慈善家、社会改革家,中国首个公共博物馆的创建者,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华慈善博物馆就建在张謇先生创办的大生纱厂旧址上。走进博物馆,“丰润根脉、历久弥珍”“赓续相承、砥砺前行”“善与人同、泽被苍生”“仁为己任、积善成德”等四个专题,全面反映了我国慈善思想、慈善历程、慈善组织、慈善人物等,特别是该馆举办的“善韵南通”专题展,系统展示了张謇一生的慈善事迹,成为我国目前在中华慈善文化领域重要的展示窗口、教育课堂、交流平台和研究基地。在以张謇名字命名的“张謇企业家学院”的公共空间里,有一面全面展示张謇一生中创造的多个“中国第一”的文化墙:中国近代第一城——南通近代城市规划与建设、中国第一次完整县域测绘——《南通县舆图》测绘、中国第一家农业股份制企业——通海垦牧公司、中国第一所师范学校——通州民立师范学校、中国第一个民营资本集团——大生资本集团……他一生创办了20多家企业,370多所学校,成为中国近代民族工业、教育事业的重要奠基者和拓荒者。站在文化墙前,我们久久驻足瞻望,景仰之情油然而生。他的两句话给我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一句是:“天之生人也,与草木无异,若遗留一二事业与草木同生,即不与草木同腐。故踊跃从公者,做一分便是一分,做一寸便是一寸。鄙人办事已本此义。”另一句是:“一个人办一县事,要有一省之眼光;办一省事,要有一国之眼光;办一国事,要有世界之眼光。”从这两句话中,我们明白了人为什么要做慈善、怎样才能做好慈善的道理。2020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企业家座谈会上谈起张謇,称他为爱国企业家的典范。2020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到南通考察,在南通博物院参观张謇生平展是指出,张謇是我国民营企业家的先贤、民族企业家的楷模。
张謇以其丰富的思想、毕生的实践,为南通留下了宝贵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正是他的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南通人不断续写着南通发展的历史新篇。“祈通中西 力求精进”分别源自于张謇先生为原南通学院医科、纺织科所提训词“祈通中西 以宏慈善”、“忠实不欺 力求精进”,目前已成为南通大学的校训。“祈通古今、以宏慈善”成为中华慈善博物馆的办馆理念。在张謇身上所体现的“包容会通、敢为人先”品质,如今又成为新时期南通人所秉持的城市精神。
以张謇精神,张謇慈善文化为指引的南通大学、中华慈善博物馆以及张謇企业家学院等,直到现在仍然惠及着南通人民,惠及着这座城市。2020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南通之后,江苏省、南通市把贯彻落实总书记指示精神作为促进南通发展的重大机遇,于2021年1月依托南通市委党校挂牌成立张謇企业家学院。随后在短短的八个月时间,一个总投资约3.69亿元、占地115亩、总建筑面积约5.9万平方米,文化特色明显、各类功能齐全的新学院拔地而起,目前已举办各类培训班1128期,培训人员超11.23万人次,成为新时代企业家队伍建设教育培训基地、民营经济人士理想信念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张赛企业家精神研究和传播基地,每年都在为南通这座城市带来更多流量。
文化是国家强盛、民族复兴最基本、最深沉的力量。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慈善事业发展,同样离不开中华优秀慈善文化的浸润和滋养。在无锡慈善博物馆的所在地——无锡荡口古镇,自清代开始,创办了华义庄、芬义庄、永义庄、春义庄、襄义庄、徐义庄等十多所义庄,孕育了华氏、钱氏、徐氏、殷氏等大家族,涌现出了华蘅芳、钱三强、钱穆等一大批著名人物。这些事例都生动诠释了慈善文化的重要意义。
洛阳是十三朝古都,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地区诞生的河洛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而在此形成的河洛慈善文化也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优秀传统慈善文化的源头、核心和主干。我国最早的慈善思想在这里萌芽,最早的慈善制度在这里形成,最早的慈善机构在这里诞生,最早的慈善人物在这里孕育,龙门石窟、洛阳匾额博物馆蕴含了众多的慈善元素,乾隆版《洛阳县志》中记录了一个个的慈善人物和慈善故事。这些慈善文化既是洛阳独特的文化资源,也是推动新时期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值得我们去不断挖掘、深入研究、创新转化,为浓厚我市慈善氛围、培养全社会慈善意识、打造慈善文化IP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