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2025-08-08 16:12
来源:本站
禹王池和珍珠泉离龙门西山石窟不远,此为龙门地区罕见的地下水源,泉水富含矿物质,水温常年保持在18℃—20℃,四季不竭。其西侧山麓,为圣善寺(亦称胜善寺)遗址。圣善寺乃“龙门十寺”之一,始建于唐开元年间,毁于五代战乱,至宋代已荡然无存。
北宋熙宁六年(公元1073年)七月,六十八岁的文彦博罢枢密使,授河南节度使、判河阳。在洛期间,他感于“下民之疾苦而不得其疗者”,遂捐资于胜善寺旧址建药寮十三楹,于寮上筑珠渊堂,为百姓疗疾。他组织人力在山腰凿石井,便利寺院与药寮用水,并改胜善寺为功德寺,遴选通医之僧为寮主,捐出医书数百卷及家藏良药、医方,置办药械,为四方贫病者施治。文彦博建药寮济世之余,亦常与富弼、司马光等人在此游历山水、诗酒唱和。其诗云:“相印东临颍水阳,行轩西至洛阳疆。二邦遗爱留千古,一老闲身傲百王。药寮时检丹经录,酒榼常随钓艇行。更闻高论穷千古,最喜清谈抵夜长。”范祖禹撰《龙门山胜善寺药寮记》,赞文彦博“公视人之疾若己赤子,建长利,图广济,前民之患而为救以待之,俾民不劳而获医,不费而饮药,古未有也”。
文彦博虽籍贯山西介休,却与洛阳渊源深厚。北宋元丰三年至六年(公元1080年—1083年),他任西京留守。时理学家程颐欲在洛阳寻址开办书院,致信文彦博,请于龙门山胜善寺、上方寺旧址建著书讲学之所,“欲得葺幽居于其上,为避暑著书之所”。文彦博复信言:“龙门久芜,虽然葺幽,岂能容之?吾伊阙南鸣皋镇小庄一址,粮地十顷,谨奉构堂,以为著书讲道之所,不惟启后学之圣迹,亦当代斯文之盛事。”于是,文彦博将伊川鸣皋镇的一处宅院无偿赠与程颐。程颐在此建“伊皋书院”(后称“伊川书院”),成为北宋著名四大书院之一,开洛学渊源,亦留下“程门立雪”佳话。此中功绩,文彦博当不可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