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2025-08-14 18:17
来源:本站
一、项目背景
洛阳作为中西部地区城市,经济发展相对落后。近年来,随着国家扶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城乡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由于洛阳山区面积大,农业农村基础差底子薄,产业结构转型缓慢,截至目前,全市仍存在农村、城市低保家庭及低保边缘家庭。在这些困难家庭中,存在一定数量的即将进入大学的高中毕业生,可能存在生活保障不足、面临学费压力、心理负担重等问题;同时,在驻洛高校中,也存在一定数量的困难大学生,虽享受了国家、省的帮扶政策,也仍存在生活困难。这些群体亟需通过社会力量予以帮扶。为充分发挥慈善扶危济困功能,促进教育公平,助力人才强市战略,洛阳市慈善联合总会(以下简称“市总会”)、洛阳市教育局拟联合各县区慈善协会、驻洛高校及社会力量,每年9-11月发起“河洛慈善·筑梦未来”大学生救助项目,帮助困难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二、帮扶对象
1.基本条件:户籍为我市新安县、伊川县、宜阳县、汝阳县、洛宁县、栾川县、嵩县、涧西区、西工区、老城区、瀍河区、洛龙区、偃师区、伊滨区等,上述辖区内的城乡低保家庭、特困供养家庭、孤残学生、事实无人抚养学生、突发严重困难家庭中,当年被高校录取的本科学生;
2.在洛高校(先期将帮扶范围确定在河南科技大学、洛阳理工学院、洛阳师范学院,随后视情况进一步扩大覆盖面)就读,属上述五类群体中虽享受了国家的帮扶政策,但生活仍特别困难或家庭突发变故导致生活陷入困境的全日制本科生。
三、认定流程
1.洛阳市低保困难家庭学生提交申请表及相关材料(附贫困证明、当年高校录取通知书复印件),向户籍所在地慈善协会申报;
2.在洛高校特别困难学生提出申请,由所在学校贫困学生帮扶管理中心初审后,提交市总会复核;
3.资助对象经审核后在有关媒体上公示,公示无异议后纳入帮扶计划。
四、帮扶措施
1.为洛阳市辖区内当年考入大学、符合救助条件和标准的大一新生,一次性资助5000元;
2.每年从河科大、洛阳理工、洛阳师院等驻洛高校提供的特别困难资助对象中,筛选100—150名大一新生,动员洛阳市爱心人士和爱心企业结对帮扶,一次性资助5000元,未结对的学生由市总会负责,从“河洛慈善·筑梦未来”大学生救助项目基金中,一次性资助5000元。
五、资金来源与管理
1.市总会设立“河洛慈善·筑梦未来”大学生救助项目基金200万元,初始注资30万元。
2.动员爱心企业、爱心市民定向结对帮扶、捐款,捐款进入市总会项目基金专属科目,直接与救助对象对接,爱心企业、爱心市民可获得公益事业捐赠发票,享受相关税收优惠政策。
3.通过网络公开募捐。根据民政部《慈善组织公开募集管理办法》规定,该项目已提交慈善中国网备案,备案号正在公示中,预计6月3日后即可批准生效。
4.建立市、县(区)慈善系统分担机制。为洛阳市辖区内当年考入大学、符合救助条件和标准的大一新生,一次性救助5000元,救助资金由市、县(区)慈善系统各分担50%。
5.市总会设立专项基金科目,每年项目完成后公布资金使用情况,接受社会监督。
六、项目终止
以当年7月底项目基金内剩余资金为基准,若总额不足以覆盖本项目上年期资助学生总金额的50%时,洛阳市慈善联合总会应以书面形式主动告知各合作方,该项目自动终止,剩余资金用作洛阳市慈善联合总会其他项目中。
七、实施步骤
1.准备阶段(5月底前)
总会建立专项帮扶基金,建立市、县(区)分担机制;制订基金管理细则;完成向市民政局完成公开募捐备案;与驻洛高校、县(区)协会签订合作协议,建立工作对接机制。
2.宣传阶段(6-9月)
通过《洛阳日报》《洛阳晚报》、洛阳广电总台等市属媒体、“洛阳市慈善联合总会”公众号、县(区)慈善协会、高校官网开展政策宣传。重点开展定向募捐、网络募捐活动。
3.实施阶段(9-11月)
九月底前,通过市总会官网、县(区)慈善协会完成资格审核并进行公示;10月底前,与签订合作协议的驻洛高校进行报名筛选,市总会审核;在《洛阳日报》《洛阳晚报》等市级媒体公布困难学生基本情况(注意信息公开的依法合规、保护当事人隐私的基本要求),动员全市爱心企业、爱心人士进行结对帮扶;分批发放助学金,11月底前全部发放到位。
4.跟踪评估(12月-次年2月)
对受助学生和受助学生家庭、爱心人士、爱心企业进行回访,召开座谈会;评估项目成效并优化方案。通过新闻发布会、信息公开等方式,向社会公开项目执行情况。
八、预期效果
初步估计首次覆盖1000名左右贫困大学生,筹集资金500万元,为贫困大学生缓解学费及生活压力。
随着帮扶项目的实施,逐步构建“政府+高校+企业+慈善”四位一体的长效帮扶机制,持续打造“河洛慈善·筑梦未来”大学生救助项目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