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2025-08-07 10:28
来源:本站
按:洛阳是一座拥有5000多年文明史、4000多年城市史、1500多年建都史的千年古都,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和核心载体。慈善自古传承至今已融入到了中国人的血脉里,中国人骨子里从不缺善意。近期,我们从古文典籍里挖掘整理了洛阳历史上的慈善名人的慈善故事,不定期在总会网站“洛阳历史上的慈善名人”栏目予以刊发。也请读者朋友给我们提供和撰写洛阳慈善名人故事在洛阳慈善网站刊用,共同为宣传慈善人物、讲好慈善故事、弘扬慈善文化奉献文字力量。
在国人眼里,白居易是一位伟大的诗人;在洛阳人眼里,白居易还是一位了不起的慈善家。白居易一生与洛阳有着不解之缘,他钟情洛阳、热爱洛阳,致仕之后,就把家安在了洛阳。
唐武宗会昌二年(公元842年),致仕后的白居易与香山寺僧如满结香火社,自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虽以龙门山水为乐,但他仍心怀匡时救世之志。在他的日常生活中,既有伊阙两岸的松风河涛,也目睹“舟人楫师,推挽束缚,大寒之月,裸跣水中,饥冻有声”的艰辛。当时,伊河龙门潭上游有八节滩和九峭石,水流湍急、暗礁密布,成为航运险要之处。特别是八节滩,“乱石泻溪流,跳波溅如雪。往来川上人,朝暮愁滩阔”。会昌四年(公元844年),七十三岁的白居易与香山寺僧悲智一道,捐出官俸家财,招募民工,开凿八节滩、九峭石,使“从古有碍之险,未来无穷之苦,忽乎一旦尽除去之”。工程结束后,他欣喜地写下《开龙门八节石滩诗二首(并序)》,并刻石纪念:
“铁凿金锤殷若雷,八滩九石剑棱摧。竹篙桂楫飞如箭,百筏千艘鱼贯来。振锡导师凭众力,挥金退傅施家财。他时相逐西方去,莫虑尘沙路不开。”
“七十三翁旦暮身,誓开险路作通津。夜舟过此无倾覆,朝胫从今免苦辛。十里叱滩变河汉,八寒阴狱化阳春。我身虽殁心长在,暗施慈悲与后人。”
白居易开凿八节滩,不单为个人功德福报,更多是出于救民水火的善政思想。正如他在诗序中所写:“於戏,兹吾所用适愿快心拔苦施乐者耳,岂独以功德福报为意哉!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是历代文人士大夫的信条,但对白居易而言,无论穷达进退,兼济天下、心系苍生、扶危济困始终是其人生底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心忧炭贱愿天寒”的卖炭翁,“如我饱暖者,百人无一人”的“洛城士与庶”,皆为他所关注。唐宪宗元和年间(公元806年—811年),白居易冬日得新布裘,温暖如春,却念及天下饥寒者,写下《新制布裘》诗:“丈夫贵兼济,岂独善一身。安得万里裘,盖裹周四垠。稳暖皆如我,天下无寒人。”唐文宗太和五年(公元831年),近六十岁的白居易任河南尹。是年冬,他又制新绫袄,并作《新制绫袄成感而有咏》诗:“百姓多寒无可救,一身独暖亦何情!心中为念农桑苦,耳里如闻饥冻声。争得大裘长万丈,与君都盖洛阳城!”
白居易的所言所行足证:欲为百姓认可的好官,必具心忧天下、经世济民的仁政思想与慈善情怀。此后,其继任者——宋代名相文彦博、清代雍正乾隆年间的洛阳知县郭朝鼎和方有光等人,继续书写着龙门山水间的慈善故事。